大学里我只想做一件事——成长。从入校时的急躁惶恐欲速不达,到现在心境渐平脚踏实地,种种经历与锻炼是我成长和转变的催化剂。我用这两年多的时间,行走过一些地方,听到过一些故事,遇见了一些人。他们有着触动我心灵甚至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力量。我有幸窥见了浩瀚世界的一角,而后更深知自身渺小。前路方长。
知学海之广博
我的大学经历可以概括为“一个新闻学子的自我折腾”。新闻学是一个求“专”也求“泛”的专业。因此,专业课、通识课和选修课我都认真对待,并在复旦大学辅修法学专业,以扩大知识面,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新闻学也是一个要求书本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,因此,我珍惜每一次采写的实战机会,曾任校刊《新传快递》的记者和责编。当被媒体誉为“最美书店”的钟书阁还是一摊砖瓦的时候,我几次探访建筑工地,从清晨6点蹲点等到下午2点,终于采访到了钟书阁的设计师以及钟书实业集团的董事长;当松江大学城在一个周末期间发生十多起诈骗案、涉案总额数万元时,我联系被骗学生、求助松江区法律援助中心、向公安部门了解情况,打电话打到手机烫得握不住,终于在第一时间摸清了案情、发出了报道;当死猪在松江的河浜中漂流而过时,我在打捞现场;当H7N9疫情爆发之时,我出现在确诊病例的医院……后来,在上海百视通新媒体有限公司和《香港文汇报》记者站实习期间,我跟踪报道过上海自贸区的成立,参加过“两会”的新闻发布会,接待过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的视察……
这些大大小小的采访当然并非一帆风顺:我的电话被挂断过,请求被拒绝过,也多次吃过闭门羹,但我记住的是农民伯伯主动用三轮车送我去采访地,是对事件从一头雾水到水落石出时的酣畅淋漓,是自己的报道第一次见诸报端、出现在网站首页时的激动不已……我用勇气和坚持换来了这些成绩,而这些成绩又给了我更多前行的动力。
历世界之广博
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锻炼机会,但我知道不能就此止步、高枕无忧,而是应该继续努力、开拓眼界、打开思路。
今年暑假,我参加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项目,有机会亲身感受国外的教育环境。交流期间,我修读了两门商学的课程,在攻克自己这一知识盲点的同时,也让我对该校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受益良多——大量的阅读和专业知识需要在课后完成,课上的重点是大量真实案例的讨论分析,此外,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博士生导师,她的经历让我明白,人生进程心急不得,拥抱世界、多加历练,想要的答案终会水到渠成。
大三上的这个学期,我通过自主申请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交换。因为有了一定的采写实践,所以在交换期间,我加强了理论学习,努力把实践的感悟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,争取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专业。同时,交换经历中另一珍贵的体验是有机会与来自各国的同龄人交流,我们一起自习、讨论、泡图书馆,也一起爬山、露营、组织聚会,攀谈中我们发现,其实哪里的“月亮”都不是那么圆,国家就像家庭一样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从彼此的交流中,我们得到了比媒体上所见所闻更加真实的讯息,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个体都是自己国家的代言人,也感到那些印象里遥远的地方仿佛瞬间拉近了距离。这种多元文化和多种视角的碰撞,让我在看待社会问题时,多了一份理智,多了一点全面。
感大爱之广博
著名记者柴静曾经说过,采访是一场抵达。对我而言,要想真正理解采访对象,就要深入他的内心;而要想理解他,首先就要尊重他。很多事情,只有经历过,才能感同身受。尼泊尔的支教之旅,就是我真正感知善与爱的开始。
大一的暑假,我成功通过了尼泊尔国家志愿者协会支教项目的申请,在加德满都的公益小学做了一个多月的志愿者教师,负责三门课程的教学。
一个多月里,我为那些细微之处的伟大感动:薄木板搭成的教室里的昏暗光线挡不住孩子们的渴望眼神;缺乏电脑只能用纸画键盘练习,但这无法阻止他们把快捷键用得比我都熟练;公益学校不收学费运营艰难,但给全校师生的免费午餐从未间断……连日上课,我的嗓音嘶哑,无法出声,而当学生们最终能认出不同岩石的纹理,能唱出一首完整的英文歌,能正确打字、完成windows操作的时候,我个人的付出又岂是“值得”二字所能概括!
一个多月里,我被那些真诚的关爱包围:我记得学校的跛脚看门人每天送我们离开时的憨厚笑容,我记得为了怕我们吃不惯素食,负责打理住所的一对夫妇每天变着花样为我们做饭;我记得班上最小的学生下课跑过来抱住我,偷偷往我手心里塞了一块饼干……我不敢说自己带给去他们了什么,因为是他们教会了我更多——那就是人性的善良和世间的大爱。
即使在项目结束那么久之后,我也时常提醒自己,保持那种沉静善意的心境。
回首一路走来的大学之路,作为一个新闻学子,我坚持不懈地拓宽知识面、开阔眼界,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而不断努力;作为一名大学生,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、拥抱大世界,希望自己做到内心平而坚韧,以便将来经受风雨历练,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。我不敢说自己走了多远,但我相信自己的生命正在因自己努力而慢慢变得精彩,而我也将心怀虔诚,继续前行。(本文被收入《希望·2014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》)
Copyright@2014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(处)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
松江校区:文翔路1550号师生活动中心125